引 言
為營造全國茶人“學習榜樣、崇尚榜樣”的良好氛圍,弘揚新時代茶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、勇于開拓的創(chuàng)新精神、默默無聞的奉獻精神,共同推進中國茶產(chǎn)業(yè)的長遠發(fā)展,中華合作時報·茶周刊全媒體聯(lián)合《中華茶人》將陸續(xù)推出“尋找中華茶人榜樣”系列報道。
今天刊出“尋找中華茶人榜樣”系列報道③
茶文化傳播優(yōu)秀工作者丨蓋哈德:中國茶文化的歐洲“擺渡人”。
蓋哈德·塔姆
第三屆茶文化傳播優(yōu)秀工作者
德國著名中國茶文化推廣學者
中國茶文化的歐洲“擺渡人”
茶室三遷 “渡人”數(shù)萬 癡心不改 老而彌堅
今年3月,第二十屆蒙頂山茶文化旅游節(jié)在四川雅安成功舉辦。作為文化旅游節(jié)的重頭內(nèi)容,第三屆“茶人榜樣”在開幕式上隆重發(fā)布,來自世界各地的十位國際茶人榮耀登榜。其中,有位來自德國的老人榮膺“茶文化傳播優(yōu)秀工作者”。
他年逾七旬,高鼻藍眼,白發(fā)稀疏,笑容可掬,散發(fā)著人們熟悉的中國茶人風范,東西兩種文化在他身上既差異鮮明又充分融合,因而格外引人注目。通過采訪,中華合作時報茶周刊全媒體記者了解到,他與中國茶的緣分始于二十多年前,在他成為中國“茶癡”后的十幾年間,他主理的茶文化中心三次搬遷,但不論遇到世紀疫情還是文化差異,他都矢志不移堅持一件事——向歐洲向世界推廣中國茶、中國茶文化。先后有近5萬人來到他的茶文化中心,體驗品鑒中國茶,接觸感受中國茶文化。
《香沁醇萃 茶與咖啡》專題節(jié)目中的蓋哈德。
2022年9月,CCTV-4《遇鑒文明》欄目在《香沁醇萃 茶與咖啡》專題節(jié)目中報道了他,稱他為中國茶文化的歐洲“擺渡人”。他就是蓋哈德·塔姆。
一個“擺渡人”
他與中國茶的緣分要從20世紀90年代說起。那時,他作為德國杰普遜航空信息公司負責中國市場的經(jīng)理,在頻繁來往中國中,跟中國茶結(jié)下了不解之緣。2010年,蓋哈德在公司總部所在的新伊森堡開了一間中國茶工作室,開始向“中國茶人”轉(zhuǎn)變。
或許是命運的召喚,2012年,他提前退休,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茶文化推廣事業(yè)中。10多年來,他多次來中國各地茶園考察、交流與采購,結(jié)識了越來越多的中國茶業(yè)同行。從德國本土成長一位對中國茶、中國茶文化、中國文化癡迷,同時又了解德國、歐洲的日耳曼人,實在是可遇不可求。
蓋哈德接受德國當?shù)仉娨暸_采訪,介紹中國茶和中國茶文化。
2013年,蓋哈德在中德合伙人支持下,在德注冊了“茶道—中國茶與藝術(shù)中心”和“中國茶文化(德國)國際交流會”,擔任公司首席執(zhí)行官和會長。茶道中心從原來的新伊森堡喬遷到法蘭克福市中心,面積擴大到300多平方米。自此,法蘭克福有了第一家中式清茶館,其規(guī)模和知名度在德國乃至歐洲都首屈一指,被譽為中國茶進入歐洲的“橋頭堡”。其實,他與中國茶的緣分要追溯到100多年前。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,100多年前,他的爺爺在柏林做護林員,與地質(zhì)學家李?;舴沂青従樱钕;舴叶啻蔚街袊鞯剡M行科考,是“絲綢之路”和“高嶺土”的命名人。
或許冥冥中自有安排,100多年后蓋哈德來到中國,癡迷地愛上中國茶,專注地研究中國茶,傾心地傳播中國茶。這樣的德國人身份和中國文化凝聚在他身上,使他成為中國茶中國茶文化通往歐洲難得的“擺渡人”,他讓德國、歐洲的民眾有機會喝到上百種來自中國的茶葉,并且近距離接觸、感受中國茶道、中國文化。
德國孩子在中國茶館學習中國書法。
蓋哈德曾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駐德國記者阮佳聞采訪,他說:“中國茶的多元魅力,尤其是它背后所體現(xiàn)的哲學是需要有人闡述的?;蛟S,有不少人會認為,有著5000多年歷史的傳統(tǒng)不過是一個古老的故事、一段塵封的記憶。但在我眼中,如今,中國茶文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具有更強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它是一個媒介,將人與自然連接到一起;更重要的是,它將人與人連接到一起,并且將這種聯(lián)系不斷拓寬與深化?!?/p>
他的中國朋友評價他:“他從茶中領(lǐng)悟到的中國文化精神,使他成為獨一無二‘中國文化使者’?!?/p>
一個茶文化交流平臺
據(jù)考證,數(shù)百年前最早進入歐洲的中國茶來自武夷山。武夷茶是中國茶在歐洲的一個典型代表。
時任武夷山茶葉局局長鄧崇慧,在中國茶館向德國茶友傳授武夷山巖茶泡制方法。
在德國,蓋哈德潛心推廣、傾情傳播,通過德國人所喜愛的文學沙龍、藝術(shù)論壇、讀書會等形式,傳播中國茶和中國茶文化,“茶道—中國茶與藝術(shù)中心”的影響力越來越大。2017年9月,福建省武夷山市政府代表團來到法蘭克福,授予“茶道—中國茶與藝術(shù)中心”全球首個中國“武夷茶館”“武夷山大紅袍—品牌(德國)推廣中心”。這里聚集了一批對蓋哈德認可、對中國茶感興趣、被中國文化吸引的“回頭客”,他們無一例外成為中國茶的老朋友。
今年7月,福建福鼎白茶經(jīng)貿(mào)推介交流團來到法國、德國。他們訪問蓋哈德的茶文化中心,品鑒福鼎白茶,交流東西方文化。
隨著中德、中歐貿(mào)易的不斷發(fā)展,茶葉的附加值越來越多。蓋哈德說:“中國茶要走向世界,需要中國茶、中國茶人與茶客面對面交流,讓歐洲茶客了解中國茶和它的文化屬性,把茶葉當作一種主動的消費習慣。只有這樣,中國茶才能真正走向世界!”
為吸引更多德國和歐洲茶客,除了日常的茶藝、茶道展示與交流,蓋哈德還將中心作為中德、中歐民間交往的平臺。除了定期舉行六大茶類品茗會之外,還組織多場文化交流,中國茶道、中國香道、中國花道、中國古琴、中國哲學、中國民間工藝一一呈現(xiàn),收獲了歐洲民眾的贊譽,也贏得了中國茶人、中國藝術(shù)家的高度認同和支持。很多參加過活動的德國民眾表示,能夠這樣全面、深入地了解中國茶文化乃至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真是很幸運!
2019年春節(jié)前,中心組織了全球茶友迎春茶會。蓋哈德演示蓋碗泡茶法,對其背景知識、特殊茶具進行詳細介紹。擔任醫(yī)療行業(yè)咨詢師的尤利烏斯是中心的???,他說:“今天的活動非常棒,這跟我原先知道的工夫茶不太一樣,很有意思?!?/p>
“相信這些活動對于大部分歐洲人來說都是全新的體驗。”蓋哈德說,“通過這個活動傳遞出這樣一個信號——茶文化可以跨越國界、消弭時差。我們應該致力于讓更多人認識中國茶文化與時俱進的哲學內(nèi)涵,相信中國茶文化的海外推廣之路會走得更加順暢、更加有效!”
一次充滿茶香的邂逅
中心文化傳播工作在世紀疫情沖擊下,在2020年幾乎戛然而止。雖然得到過德國政府的租金補貼,蓋哈德把養(yǎng)老金也貼補進去,仍難以為繼。2021年6月,蓋哈德將茶文化中心搬到了法蘭克福市郊Odenwald小鎮(zhèn)。壞處是離人群遠了,好處是租金少了、面積大了。
“茶道—中國茶與藝術(shù)中心”搬了三次家,這是新的開始。
現(xiàn)在,蓋哈德不斷收到德國、歐洲茶客的電子郵件。他們有的詢問茶品,有的分享對茶的感受和收獲……這些都是老蓋堅持下去的精神動力!
雖然歷經(jīng)波折,但蓋哈德對中國茶異乎尋常的愛始終沒有衰減。今年4月,在成為“茶文化傳播優(yōu)秀工作者”后,他受邀在北京人民大學做了一場演講。他說歐洲的茶飲消費從歷史到現(xiàn)在,都是純商業(yè)利益的消費追求,對中國茶的健康屬性、文化屬性以及品種的多元性都知之甚少。說到近年來歐洲每年10%的茶飲增長量中少有中國茶的增量時,他更是比一個中國人還焦急。
在演講最后,蓋哈德指著一張他在中國旅行時于酒店拍的照片問——中國是茶的故鄉(xiāng),也是世界最大的茶葉生產(chǎn)國,為什么卻不隨處宣傳推廣自己的茶?反而在替外國品牌、替咖啡做著推廣?
蓋哈德,這位中國茶文化的歐洲“擺渡人”,也在用文化交流互鑒,參與推動著中國茶文化的建設。
蓋哈德接受電視臺采訪。
在許多中國茶人看來,蓋哈德二十年的潛心沉浸、茶藝提升,稱贊他為“德國陸羽”也不算過分;另一方面,幾十年往來中歐、行走茶山,蓋哈德內(nèi)心和審美已經(jīng)慢慢變成一個中國茶人。因此,他的中國朋友都用“老蓋”稱呼他。
很多中國游客都到“茶道—中國茶與藝術(shù)中心”尋找“他鄉(xiāng)遇故知”的驚喜。
十多年堅持不懈,如今蓋哈德主理的茶文化中心成為越來越多歐洲、中國旅行者的打卡地。如果有一天,你走進Odenwald小鎮(zhèn),來到“茶道—中國茶與藝術(shù)中心”,喊一聲“嗨,老蓋!”那個“絕頂聰明”又質(zhì)樸可愛的德國老頭兒一定會笑瞇瞇地走出來,用一場中國茶的歐洲邂逅迎接你……
出品:中華合作時報·茶周刊全媒體
如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請聯(lián)系刪除